
2025年11月,兩大雲端巨頭 Amazon Web Services(AWS)與Cloudflare 相繼爆發了全球性的大規模服務中斷事件,成為全球網路生態的重要警鐘。
當機事件回顧
首先,AWS 在2025年11月5日發生了嚴重中斷,尤其影響了亞馬遜電子商務平台(Amazon.com)的購物車及結帳服務,導致美國多個大都市如紐約、洛杉磯及芝加哥等地區的數千名用戶無法正常完成購物。該事件雖屬局部服務問題,但因正值年終購物旺季,衝擊相當明顯。
緊接著,Cloudflare 於2025年11月18日發生網路核心流量重大故障。此次當機起因於 Bot Management 配置檔的錯誤,導致Cloudflare 多項核心服務如 Workers KV、Access 及 Dashboard 等受影響,造成 X(前推特)、ChatGPT 等知名平台大範圍無法正常運作,直到數小時後才全面恢復穩定。
產業與大眾影響
這兩起事件在技術生態和商業層面產生連鎖效應。AWS 作為全球最大公有雲服務提供者,此次當機造成包括 Snapchat、Reddit、Coinbase 及多家金融與政府服務平臺受阻,數小時的服務中斷造成企業營運風險暴增,帶來信任與合作的不確定性。
Cloudflare 作為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安全與加速服務供應商,其系統故障直接影響到大範圍流量分發,阻斷用戶對多個網站與 API 的訪問,增加了使用者的不便與企業損失,也暴露出高度依賴單一供應鏈的脆弱性。
對大眾來說,這種規模的服務中斷事件揭露了數字經濟中「不可見的基礎設施」的重要性與風險,從電子商務、社群媒體到資訊存取服務均受到影響,提醒用戶與企業需重視服務可用性的保障。
產業可能的預防機制
面對此類大型服務中斷,產業內可考慮以下幾大策略強化韌性:
- 多區域與多雲架構:避免把所有系統依賴單一區域或雲服務,利用多區域或多雲環境部署關鍵應用並分散風險,確保一區域故障時仍能遞補服務不中斷。
- 即時監控與預警系統:建置完整的監控架構,涵蓋服務回應時間、錯誤率及效能指標,結合自動化告警及失效演練,提升對異常狀況的反應速度,防範小瑕疵演變成大規模故障。
- 韌性設計與容錯機制:系統需設計有彈性負載平衡、失效重試和服務降級路徑,維持最低基本功能,避免因單點故障導致服務全面停擺。
- 供應商服務水平協議 (SLA) 與多元供應鏈管理:嚴格檢視並強化供應商SLA條款,確保廠商對服務可用性與故障恢復有明確承諾,且避免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或技術堆疊。
- 員工訓練與危機應變演練:定期對IT與運維團隊進行教育訓練及災難應變模擬演練,提升出錯時的應對能力及溝通效率。
AWS 和 Cloudflare 的近日全球大當機事件,深刻提醒產業與用戶即使在成熟的雲端生態中仍無法避免風險。未來強化架構彈性與透明運維、公私協力共同提升網路韌性,將是數字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重點。面對日益複雜的雲端服務環境,只有預先準備、快速偵測與多層防護,才能最大程度減緩當機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