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電影《粗獷派建築師》最近因為使用 AI 技術後製演員的匈牙利口音而引發熱議,這部由布萊迪柯貝特執導、安德林布洛迪與費莉絲蒂瓊斯主演的電影,不僅在金球獎上大放異彩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就是電影中演員的匈牙利語對白竟然是由AI技術調整過的!
AI 修正口音的爭議點
《粗獷派建築師》的剪輯師在一次訪談中透露,後製團隊使用了 AI 技術來調整演員的匈牙利語發音,以求更接近母語者的語調,他表示,這項技術並未改變演員的表演,而是針對某些母音與發音細節進行微調。
這一做法在影迷與業界間引發了兩極化的反應:
支持者認為:
- AI 技術能夠提升電影的語言真實性,讓非母語演員的發音更加精準,有助於提升沉浸感。
- AI 能加快後製流程,使電影製作更有效率,減少重新錄音或補拍的需求。
反對者則擔憂:
- 演員的口音與語調是表演的一部分,AI 干預是否削弱了表演的真實性?
- 電影應該保留手工製作的誠意,過度依賴 AI 可能影響電影藝術的純粹性。
- AI 技術的應用應該有更明確的界線,以確保不會取代或改變演員的原始表現。
針對這些質疑,導演柯貝特回應表示,這項技術僅用於匈牙利語對白的細節調整,並沒有影響演員的表演核心,他強調這是為了提升語言的準確性,而非取代演員的聲音表達。
AI 在電影製作中的角色:輔助還是改變?
事實上,AI 技術早已廣泛應用於電影產業,從視覺特效(VFX)、數位面部替換、聲音修復到劇本創作等,以下是 AI 在電影製作中可能帶來的優勢與爭議:
AI 的優勢:
- 提升後製效率:可修復口誤、調整音效,減少繁複的人工處理時間。
- 增強視聽效果:能創造更真實的聲音與影像,使電影呈現更加精緻。
- 拓展創作可能性:AI 可用於模擬已故演員的聲音或影像,或輔助編劇構思劇情。
AI 的爭議:
- 影響表演本質? 當 AI 介入語音、動作甚至表情調整時,演員的表現是否仍然屬於「原創」?
- 藝術的真誠度:電影是否應該完全依賴演員的能力,而非透過技術「修飾」?
- 倫理與透明度:電影是否應該明確標示 AI 參與的範圍,以確保觀眾知情權?
AI 與電影藝術的平衡點
AI 技術的出現無疑為電影製作帶來了新的可能性,也引發了對傳統影視創作模式的挑戰,然而關鍵在於如何合理運用這項技術,讓它成為創作的輔助工具,而非取代演員或導演的創意決策。
未來,電影產業可能需要制定更明確的標準,來規範 AI 在後製中的應用範圍,確保技術的合理使用,同時觀眾與業界也應該以開放的態度看待這項技術,既關注它帶來的便利,也審慎評估它對電影藝術的影響。
無論如何,AI 在電影中的角色仍在發展之中,而這場關於「藝術 vs. 技術」的討論,恐怕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。
AI 語音技術的未來應用
除了在電影後製中調整演員發音,AI 語音技術也廣泛應用於 自動配音、旁白生成 等場景,例如許多影片製作者、遊戲開發者,甚至企業宣傳影片,都開始採用 AI 文字轉語音技術(TTS) 來快速生成高品質語音內容,減少錄製成本並提升效率。
絕好聲創提供文字轉語音以及 AI 有聲書出版、製作服務,擁有眾多高擬真臺灣口音 AI 人聲,可以為有聲書提供更自然、更富有情感、更有臺灣味的聲音。
點擊瞭解更多: https://www.voai.ai